AI+制药 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业迎来“智药”时代

 

一般情况下,药企开发一款新药需要10年甚至更久,耗费的资金也是按亿元为单位计算。而利用AI技术加以辅助,时间和资金成本将会大幅降低,耗时从“年”到“月”,投入成本也倍数下降。

  

经过30多年发展,浦东已经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最集聚、产业链最完整、研发管线最多、新药成果最突出的区域之一。同时,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浦东人工智能(AI)产业正呈现集聚和引领发展态势,企业群体覆盖完整产业链。这两大主导产业正发挥1+1>2的效应,AI激发出生物医药创新的无限潜能,力促产业从“制药”到“智药”,成为当之无愧的新质生产力。

  

AI制药赛道火热

在张江科学城内已有多家企业正用人工智能开展生命技术的研发。其中,英矽智能被誉为“AI制药赛道头部企业”。英矽智能联合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表示:“英矽智能以生成式AI等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为动力,旨在打破行业内卷困境,驱动差异化创新,降本增效,为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带来更多解决方案。”

  

现代医学发展至今,世界上仍有数千种疾病面临“无药可医”甚至“无药可用”的困境。而传统药物发现耗时漫长且成本高昂,并伴随着极高的失败率,超过90%的候选药物在临床验证阶段折戟。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流程优化与效率提升带来了希望。

  

AI+制药,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药物发现、设计、合成和生产过程中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时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药物设计、药物管理等多个制药环节。当AI遇到“制药”能激发多强的生产力?这就需要真实世界的有力验证。

  

推动行业变革潜力巨大

近日,英矽智能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项研究提供了这一例证。该研究全面阐述了首款由生成式AI发现和设计的潜在全球首创TNIK抑制剂从人工智能算法开发到2期临床试验的研发历程,并首次披露了该候选药物在临床前实验和临床试验中的数据和表现。

  

任峰介绍,这款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小分子候选药物,从AI赋能的靶点发现到AI辅助的分子设计优化,再到临床候选化合物的确定,共耗时不到18个月、仅投入数百万美元,远低于传统方式四年半的时间与数千万美元的投入。“在这个项目里,AI制药工具获得了充分的验证。”

  

详解全球首个由AI发现的创新抗纤维化TNIK抑制剂的研发过程,揭示了生成式AI技术在推动行业变革方面的巨大潜力,并凸显了AI驱动的药物发现方法带来的降本增效优势。2021年至今,在自有人工智能平台的赋能下,英矽智能已有涵盖30余条管线的多元化疗法组合,提名18款临床前候选化合物,并将其中6个领先项目推进到临床阶段。

  

AI与生物医药“双向赋能”

实际上,AI制药并非是近几年才诞生的新概念,但在最近10年里,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爆发式增长,AI制药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浦东,已有一批全球创新企业加入了这场“加速跑”。

  

2021年10月,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正式揭牌成立。联盟成为了推进AI与医药跨界交叉融合、数据资源共享、技术迭代升级的重要纽带,并在两年间就取得了不少成果,汇聚了更多的AI新势力。

  

在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的名单内,既有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也有科创板CRO(医药研发外包)第一股美迪西生物医药,以及晶泰科技、英矽智能、深势科技等有明显人工智能特征的企业。比如,作为浦东人工智能代表企业,晶泰科技在位于张江的上海总部内配置了AI+机器人实验室工站集群,在其全球布局的智能自动化实验室中,拥有机器人工作站200余台,研发工程师150余人,以AI+实验机器人为驱动力,通过AI技术赋能药物研发,晶泰科技让更多新疗法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

  

医药研发行业长期以来面临着“双十定律”,即需要耗时超过10年、10亿美元才有可能上市一款新药。如今AI+生物医药的“双向赋能”,正在打破以往的困境,让更多创新药加速问世,惠及全球患者。

 

文章来源: 上海浦东新区网站
已赞
2024-3-14 7:55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园区世界自媒体,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条评论
我要发布
点击发布资讯
x
园区世界小程序二维码
园区世界小程序
园区世界公众号二维码
园区世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