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裕廊工业区

新加坡裕廊工业区是亚洲最早成立的开发区之一。二战结束后,新加坡是一个缺乏资源、工业基础落后、失业率极高的弹丸之地。为了改变这种面貌,新加坡建立了开发区,选择以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为主的发展道路。其工业园区的成功建立使新加坡实现了快速工业化,且时至今日依然保持发展活力。裕廊工业区的工业种类很多,包括造船、修船、炼油钢铁水泥化学、汽车装配、食品电缆等工业。 裕廊镇里有完善的现代化公路,它还有铁路通深水码头和海港。这个靠近国际航道的深水港,方便输入原料和输出成品,这是促进裕廊镇发展大主要原因。

 

 裕廊工业区(Jurong Industrial Estate)位处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约10多公里,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此地区原本为荒芜之地,大部分地貌是沼泽和丘陵,但是具有建设现代化工业区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1961年政府计划在裕廊划定6480公顷土地发展工业园区,并拨出1亿新元进行基础建设。1968年园区内的厂房,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同年6月政府成立裕廊镇管理局(JTC),专门负责经营管理裕廊工业区和全国其它各工业区。

 

一、裕廊工业区发展历史

 新加坡从一个殖民贸易港,发展成为令世人瞩目成绩,裕廊工业区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早期这里遍布密林沼泽水网,只能是捞虾和狩猎的好地方,以原财政部长韩瑞生为代表的新加坡工业的奠基者们清醒的认识到,要使岛国走上富裕之路,摆在面前的唯一办法,只有进行大型工业化。他们选择裕廊这个水网沼泽地带作工业园出于三点考虑:

1、这个地带位于新加坡的西南面,濒临大海,可建深水码头,以便运进工业原料,运出工业制成品。

2、这里土地荒凉,没有居民迁移问题,土地国有征用费低廉。

3、这一带多山丘,可添平沼泽,添海造地,平整土地容易进行。

出于这种考虑,政府在裕廊划定6480公顷土地发展工业园区,并拨出一亿新元进行基础建设。

 

 1962年9月1日,第一家工厂大众钢铁厂奠基;1963年,728公顷土地基础建设完工,24家工厂获得先驱工业证书;1965年裕廊码头开始启用。随后,成衣、纺织、玩具、木器、假发等小型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不久,资本、技术密集性行业,如无比炼油厂也搬到新加坡,新加坡工业开始起飞。

 

 但这时遇到了一个突出问题,即由于裕廊生活条件落后,工人不愿在那里安家落户,每日靠班车接送。1965年4月1日,他下令在通往裕廊的公路设收费站,接送工人的班车每月收费50新元。这个做法激怒了工会,经济发展局的官员也担心会吓跑投资商,事实却恰恰相反,从这时起,雇主开始支付工人的住房津贴,鼓励工人在裕廊定居。设立收费站的举措,到头来反而使裕廊工业区的发展跨进一步,一跃成为裕廊镇。由于裕廊工业区飞速发展,1968年6月1日,新加坡成立了裕廊管理局,该局成立后,接管了新加坡所有工业地区的规划、建设、租赁和管理工作。不过,“裕廊”这个名字还是保留下来,以纪念新加坡这个大型工业化的发源地。

 

 经过40多年的建设,今天裕廊已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工业城镇。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在这里落户建厂。此外,这里还建立了德国——-新加坡学院;法国 ——新加坡学院;日本—— 新加坡学院(今天3所学院已经合并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这里还有两个花园闻名于世——中国花园和日本花园。两个花园分别由台湾和日本的园艺专家设计,每年有几十万游客到两个花园游览。

 

二、裕廊工业区的发展阶段

 从1961年10月开始大规模拓荒动工到1968年为第一阶段,共开辟土地14.5平方公里,兴建了一批标准厂房,同时重点建设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各种基础设施,新加坡政府在海内外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以吸引国内外资本到裕廊工业区投资。由于新加坡这一时期实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再加上60年代初期政治方面的不稳定,因此到裕廊工业区投资的企业仅150多家,而且绝大部分是本国资本,外资不多,这一阶段实际上是裕廊工业区起步和摸索阶段。

 

 从1967年起新加坡逐步转向出口导向战略,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工业化。并明确大力利用外资、尤其是国际跨国公司的销售市场和技术品牌,从而实现在较高的水平上进入国际市场。在这一背景下,1968年6月新加坡国会决定成立裕廊镇管理局,专门负责经营管理裕廊工业区和全国其他各工业区,裕廊工业区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建设速度大大加快。至70年代中期,裕廊工业区的开发面积已达50平方公里,而到80年代上半期,整个裕廊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已基本完成。随着宏观策略的转变和投资环境的日趋完善,外商纷纷来裕廊工业区投资设厂,许多国际著名的大公司都把裕廊作为其海外生产基地。

 

三、裕廊工业区的开发管理模式

1、政府主导的开发运营模式

 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开发运营主要是由政府垄断开发。不论是在最初的管理机构--经济发展局,还是后来在从经济发展局独立而出的裕廊管理局的管理之下,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公共物品特性很强。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裕廊工业园区的资金筹集、土地运用、招商引资等均采用一级政府统一规划,专业化分工建设、管理和服务协调相配合的发展模式。

 

 园区的初期开发建设资金来自政府,后期资金的来源虽呈多样化趋向,但项目建设的初期投入资金仍然主要来源于政府。政府用法律制度来安排土地的开发利用,由JTC统一控制全国工业用地和各类园区的供给,园区由经济发展局遍布世界的专业招商队伍统一负责招商。这种开发模式的优点是:保证项目快速启动并尽快达到规模经济;快速并以较低成本获取私人土地;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园区的竞争对象在国外而不在国内,园区之间没有恶性竞争。

 

2、全球范围内的集中招商模式

   裕廊工业园区采取公司总部统一招商策略,由经济发展局统一招商,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这种策略的主要特点是:拥有高度的营销自主权;为跨国公司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如新加坡首创的“一站式”服务;有效选择客户群。经济发展局主要招商的客户群体有三类,分别是:战略性公司,重点吸引其财务、市场等重要部门至园区内;技术创新型公司,重点吸引其核心产品及技术研发的部门至园区内;公司的重要部门,重点吸引其最复杂的生产程序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部门到园区内。通过这三类公司的引进,裕廊工业园区不再仅仅是一个低成本的生产中心,而是公司进行战略运作的长期基地。

 

四、裕廊工业区的经验借鉴

1、合理的制度安排

 裕廊工业区的制度安排有两个重要的特色。首先,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一的单一层次体制。园区是一项地方性工作。速度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交易的成本。一站式服务与其说是一种实际的服务方式,不如说是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支持商业的一种表示。裕廊工业区的真正优势在于,与政府相关的交易成本很低,其中包括投资许可、营业执照、城市规划与建设设计许可、劳动力、税收、进出口报关服务和其他监管活动。特别是在一些特殊工业领域的政府投资、集群政策、人力资本政策、资本合作和劳动力合作等,机构之间的协作变得简易。信息流动被极大地简化了,交易速度快于包括香港在内的几乎世界上所有地区。纵观国际上的主要城市,公共管制结构都要比新加坡更为复杂。东南亚联盟国家的全国、省级和市级政府的结构模式就不能享受这种优势。因此为工业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2、工业区管理机构自主权限较大

 裕廊工业区的管理机构是1968年6月1日成立的裕廊管理局,该局成立后,接管了新加坡所有工业地区的规划、建设、租赁和管理工作,当然也包括裕廊工业区在内。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有很高的自主权,只要符合新加坡政府的工业政策,就有权吸引各种类型的投资者,尽管裕廊镇管理局从本质上看只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商,但是园区管理委员会有批准项目,批准城市规划以及园区规划的权力,同时能发放居民暂住证,管理贸易和市场,征税,发放商业许可证等。它不仅是园区的开发者,同时也是工业区招商引资的推广者。委员会同时还提供警察、税收、海关、社会保障、教育、计划生育、全民体育运动,以及社区发展、劳工等多项公共服务。

 

   同时,裕廊镇管理局还控制着工业用地、科技园区和商业园区设施的供给。裕廊工业区的制度安排保证了较好的规模经济,提供了较好的经济发展空间,带来了租金的下降,缩减了一些公用设施的成本,提供了免费的公共服务、有效率的推广战略和品牌、持续性和诸如创新的便利设施,更好的基础设施等良好的供给前景。

 

3、综合发展、合理规划

 新加坡政府从一开始就将裕廊定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工业区,合理妥善地规划。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将靠近市区的东北部划为新兴工业无污染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电器技术密集型产业;沿海的西南部划为港口重工业区;中部地区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沿裕廊河两岸则规划住宅区和各种生活设施。为充分发挥裕廊工业区的综合功能,新加坡政府于1969年9月在裕廊码头内设立自由贸易区,使裕廊工业区既是工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转口贸易的活动场所。

 

 在整体发展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也同时兼顾到,从一开始就有计划地保留10%的用地用作建设公园和风景区。现已建成10多个公园,其中有世界著名的新加坡裕廊飞禽公园、中国式公园、日本式公园等,使裕廊成为风光别致的工业区兼旅游区,被称为“花园工业镇”。

 

4、完善基础设施,同步发展生产生活

 国际上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先招商建厂,根据生产的需要和扩展情况逐步解决交通、供水等问题。此种模式的优点是针对实际需要建设,切合性强,投入成本和风险小;缺点是基础设施往往分散零乱,效率不高,阻碍生产的发展。另一种模式是从整个工业区发展全面出发,按照总体建设规划的要求,先投入主要力量建成一完整的基础设施,为工业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计划性较好,效率高,并可迅速改善投资环境,但投入成本和风险也较大。裕廊工业区是采取后一种模式,从一开始就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的重点,投入大量资金,形成基础设施系统,对裕廊工业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各种社会服务设施也同步发展,兴建了学校、科学馆、商场、体育馆等,使裕廊工业区成为生产和生活综合体。生产和生活相得益彰,对工业区的人才储备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5、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投资

 新加坡原来长期依赖转口贸易,工业基础尚未建立,且国内市场狭小。针对这些不利条件,新加坡政府采取大力引进国外资本的策略,并明显以跨国公司的投资为重点。裕廊工业区的迅速发展,就是能够抓住机遇,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的投资,自20世纪60年代起陆续引进跨国公司设厂,如壳牌、美孚等跨国石油公司;荷兰菲利浦公司;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美国列明士顿公司等世界著名大造船厂商;迄今新加坡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东南亚最大修造船中心及拥有世界第二大海上石油平台生产圈,由此可见引进策略的成功。

无网站
登录后可以发布资讯、查看祥尽信息等
我要发布
点击发布资讯
x
园区世界小程序二维码
园区世界小程序
园区世界公众号二维码
园区世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