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竹科技园区

台湾新竹科技园于1976年开始筹建,1980年12月15日正式成立,是台湾第一科技园。园区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成为孕育台湾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其IC产业更是台湾发展高技术产业成功的典范。园区坐落在新竹县市,距离新竹市约15分钟车程,距台北70公里,至桃园中正国际机场约50分钟,往北到基隆港,往南至台中港分别需约2小时车程。新竹科技园主要产业包括有半导体业、计算机业、通讯业、光电业、精密机械产业与生物技术产业,是全球半导体制造业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一、园区的产业发展

 新竹科技园产业特色明显,主导产业结构以半导体产业为龙头,计算机、光电和通讯为主,新竹集中生产制造的6种产品是: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和外部设备、无线电通信产品、光电子产品、精密仪器和生物技术,其中集成电路是园区第一大产业。台湾紧跟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大潮,结合本岛的实际情况,在新竹园区成立之初,就为园区选定了极具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的电子信息产业,也正是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前瞻性地、科学合理的定位,使得现在新竹在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园区从最初的代工为主的产业链低端不断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的演进,半导体产业从“一无所有”逐步成长为全球产业龙头。台湾当局设立新竹的目的是配合台湾经济发展,建立优良的投资和研究环境,以招揽国内外专门科技人才,吸引留学生回台创业,引进高技术,将国外的先进技术转化为本地的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化,促进台湾高技术工业之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园区经历了一条从封装到制造,再到设计,从低端到高端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过程,现在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新竹产业坚持将提高质量标准、降低生产成本作为第一生产原则,通过研发和大量投入,使园区产业从原始设备商(OEM)发展到模仿和开发商(C&D),再到原始装置制造商,并发展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生产商(IM)。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差距和世界水平快速缩短,并到达世界顶级水平。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创新力量急剧增强,并带动整个台湾岛的科技水平提升,新竹科学工业园的IC技术在扩展进程中飞速前进。

 

二、园区的企业发展

 园区的企业数量和年新增企业不多,但企业规模较大、密集度高。以2004年的统计信息为例,2004年新竹园区企业数384家,平均雇员数达295人,是园区平均雇员数最多的园区。企业融资能力强,上市企业比例高,超过四分之一,截至2004年,新竹共有境内外上市企业97家,占全部企业的25.3%。企业密集度高,每平方公里容纳64家企业。内资企业居于主导地位,2004年共有内资企业335家,占全部企业的87.2%;外资企业49家,占12.8%。留学人员创业活动活跃,为园区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2004年留学人员创办企业116家,占全部企业的30.2%。

 

 跨国公司是当地企业最重要的采购商,并为新竹带来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新竹的半导体、计算机、无线通信设备、光电子产品产量占据世界重要地位,但是在早期均为跨国公司进行代工,生产产品纷纷供应给戴尔、惠普和康柏等世界知名企业。另外跨国企业给新竹带来先进技术,例如台湾知名企业联合微电子公司最早的集成电路设备技术就是通过美国精英公司和美国集成硅公司转让得到的。国际公司还为新竹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特别日本的管理风格对新竹企业影响很大,将产品质量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此外,国际跨国公司也为当地培养大量的人才,部分本土专家从跨国公司走出来,衍生出许多新企业。

 

三、园区的经济发展

 新竹科技园号称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和“龙头”、“台湾的硅谷”、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石之一, 园区发展目标已由最初的“突破台湾劳动密集产业发展瓶颈,促进本地区科技生根、产业升级”逐渐演变为“把地区的科技产业推向世界舞台,创造出独步全球的产业竞争力,在全球半导体和信息产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竹的诞生,带动了台湾经济的蓬勃发展,还使台湾许多科技产业名列世界前茅,其中电脑主板和图形芯片、笔记本电脑、微芯片、扫描仪占据了世界的大部分市场,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石之一。特别是台湾地区IC产业的制造,包括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等,基本由该园区垄断了。1995年5月,美国《商业周刊》称新竹为亚洲的硅谷,美国《site science》杂志还把它选为那些年来全球发展最快的十大科技园区中的第一名,台湾已经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石。

 

 新竹高速发展带动台湾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也是台湾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使台湾从传统制造加工基地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促使台湾从一个低成本的制造中心成功转变成为全球创新经济的高附加值的制造中心,是世界上最杰出的集成芯片制造区。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新竹发展深受美国硅谷和欧洲的影响,2001年的美国互联网产业泡沫破灭导致新竹经济下降了28%,从2003年才逐步复苏;同时深受大陆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一方面新竹的企业往大陆迁移,另一方面,大陆巨大的市场也为新竹的企业带来新的市场增长点。

 

四、园区的科技创新

 园区企业研发投入比重高,提升了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新竹厂商作为技术商业化的重要力量,在研发经费方面的大量投入形成了其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2003年新竹园区厂商投入了589亿新台币(约17.5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6.9%,远高于台湾制造业的一般厂商1.3%左右的研发投入比重。其中,集成电路产业投入了468亿新台币(约14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占到园区研发费用的79.4%。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投入比例最高,高到24.1%,这与园区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未来重点发展产业密切相关。技术专利众多,是世界上专利最为集中和人均拥有专利最多的科技园区之一。

 

 科研院所尤其是工业技术研究院对新竹技术创新作用显著。在科研院所的协同和参与下,新竹的创新力量急剧增强,并带动整个台湾岛的科技水平提升。新竹区内有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国科会”精密仪器发展中心等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外部近邻中央大学、中山科学研究院、中正理工学院和“交通部”电信研究所等。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园区的厂商提供了必要的高级科技人才及培训,同时还参与高技术产品的开发。研究机构的另一作用是不断地辅导和衍生有竞争力的企业,如1983年衍生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1984~1988年分别衍生出台湾光罩制造公司、华邦电子公司和华隆微电子公司。这些衍生方式产生的公司,在园区的发展历程上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研究机构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工业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于1973年,其建立的使命是承担应用研究,加速台湾地区的产业发展。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台湾地区的产业利益为目标,扫描、跟踪全球科技发展的前沿,通过技术的联合开发或授权来进口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并在与园区企业的项目合作中利用这一新技术,最终通过产品、设备和技术诀窍来推动进一步的商业发展。

 

 台湾当局通过科技奖项和科技基金支持研发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在研发方面大量投入,促使新竹成为全球创新最为集中的科技园区之一 。台湾当局设置了大量的科技奖项和科技基金激励园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为了鼓励园区厂商进行研究开发新产品,园区管理局每年评选创新产品奖,并提供“科技园区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和“研究开发关键零组件及产品计划奖”。台湾当局每年对创新技术研发计划的资助占到计划总额的20%以上,2004年园区管理局总共资助园区36家企业的39个项目,资助总额达1.06亿新台币,占资助项目总成本的22.2%。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成立以来,已成为园区科技产品提升技术竞争力的重要资源。为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台湾当局结合交通银行等"国家银行"向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并设立研究发展奖项。

 

五、园区的人力资源

 园区重视本土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培养了大量的研发能力强的科技人员和技术过硬的高品质技术工人。  新竹拥有台湾电子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华工学院”等众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附近地区还有“中央大学”、“中原大学”、中山科学研究院等。这些大学和研究机构是创新网络中的创新源和人才源,向科技园区提供先进的科研成果和优秀的技术人才。

 

 新竹科学园规定,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人数必须占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以保证把更多的台湾科技人员培养成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园区经常举办企业管理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介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以提高园区员工的技术、管理素质。新竹园还经常举办各种研讨会,以提高企业高层主管人员在制定和执行企业经营策略、竞争策略、市场开拓策略等方面的能力。台湾地区的许多企业都留15%到20%的股份,用于分配给员工。在资本市场顶峰时期,像联合微电子公司和台湾半导体制造公司等这种成功企业的职工得到了相当于他们每年工资两到四倍的股份。

 

 园区积极吸引岛内人才和海外人才,海归人员为园区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吸引优秀的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是新竹人才的重要来源。新竹的外来企业有不少是由美国和西方回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创办的。截至2004年,新竹共有海外人员 4000多名,创办企业116家。这些海外留学人员的回归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方法,为台湾地区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制造业的腾飞奠定了人才和技术基础。新竹科学园规定允许科技人员用其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份投资。这一政策对激发科技人员尤其是台湾在海外的学子来园区创业的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20世纪80年代,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科研人员从台湾流往海外,而新竹科学工业园设立以后,人才流失的趋势不但出现了一定的回落,而且每年都有海外学子迁入,且迁入科研人员的数字每年都以翻番的速度递增。 

 

六、园区的风险投资

 园区风险投资投入高技术产业比重高。台湾创业投资事业始于1982年,由李国鼎先生首先从美国引进。从整个台湾地区来看,风险投资在高技术产业的比重高,占到总投资企业数的87%左右,占总投资资金的88%(美国2000年为81%)。投资阶段虽然偏于扩展期,约占投资资金的一半,但对早期阶段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比例,约占1/4。

 

 创业投资公司培养了一大批明星企业,如半导体产业就有联华、台积电、华邦、旺宏、华茂等。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促进风险投资发展。1983年,台湾颁布了《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划》。1984年,宏大风险基金的设立创建了台湾最早的创业投资公司。为鼓励民间投资,台“行政院”于1985年和1990年先后从“开发基金”中划拨8亿元新台币和16亿元设立种子基金,通过交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活动。 

 

 积极吸引国际风险投资。国际资金因看好台湾高技术产业而大量涌入,其数额达几百亿元。国际创业投资基金主要来自德国、日本、美国等地,它们通过台湾创业投资公司进行管理。为进一步扩大风险资金来源,台湾当局于1994年又开放了保险公司和民间银行的资金来开办创业投资公司,从而使风险资金来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对风险资本的提供者实行税收优惠。1983年政府颁布了《风险资本条例》,对于风险投资机构营业所得税最高税率为20%,并退税20%。对于投资岛外并引进技术的风险投资公司,可享有1~4年的免税奖励。

 

七、园区的中介组织

 商业协会将台湾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国际半导体设备及材料协会是半导体产业内最大的商业协会,有2600个来自世界各国的企业会员,定期举办贸易展览,是半导体产业最重要的活动,而国际半导体设备及材料协会台湾地区办事处成立于1996年1月,协会为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提供更多的商机,通过这个协会,台湾的半导体企业直接获得世界各国的交易机会,取得了自身发展和壮大。同时通过它在世界各国的设立的办事机构、商业活动和提供的服务帮助新竹的企业扩大它们的市场范围,使台湾企业不局限台湾岛屿内而延伸到世界各国。园区还形成一整套的中介机构,包括科技成果和技术咨询服务机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咨询机构、金融机构、各类评估机构和信息服务机构,以及提供法律、财务管理等服务的其他中介机构。

 

八、政府对园区的支持

 政府在新竹工业科学园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新竹不同于硅谷,政府在新竹园区的建设中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在税收和收费方面,园区规定新办企业在9年内可任选连续5年免征所得税,5年后每年营业所得税不超过20%;进口机电、设备和原材料免征进口税,5年后税率较其它企业低;外商可以合资在园区建厂,若以技术投资作为股份最高可占总投资额的25%;对有技术但缺资金的外商如经审定该技术是台湾急需引进的,银行可提供低息或无息短期贷款;对符合条件的新办企业最高可提供49%的风险投资。

 

 资金方面,与硅谷不同,新竹主要依靠政府设立的多项科技资金帮助企业进行创新活动,风险资金的作用并不明显。如园区内星通电子公司,在创业期的前5年内,企业没有利润,主要靠政府对企业的资助生存,5年间公司共获得政府的创新补助10件(每件为新台币100~500万),主导性创新补助4件(每件为新台币1000万~1亿),民间科技专案1件 (每件为新台币1000万~3亿),当然每件申请的过程都要经过专家委员会的严格审查。园区对高科技企业大量无偿的投资是新竹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人才政策方面,新竹园区允许科技人员以高于一般比例的专利权或专利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其作价最高达总投资额的25%。同时新竹园区也十分注重对本地区科技人员的培养,其规定入区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总数必须占科技人员的50%以上,否则撤消当年免征营利事业税的奖励;台湾当局出资在园区办理企业员工培训并邀请专家定期讲座;推动园区厂商与当地学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系,奖励园区的科技人员在职进修。 

 

九、园区的基础设施

    园区地理位置优越,综合交通便利,科技机构集中,公共设施完善,重视绿化和环保。新竹距台北只有70公里,离桃园国际机场、基隆港、台中港都不远,而且岛上的纵贯铁路和南北高速公路都经过此地,交通十分方便。新竹有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精密仪器发展中心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附近还有许多机械、电子、石化等企业,可以与园内的工业相互配合。园区内分为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区,建有国际水平的标准厂房、高级公寓、娱乐中心、实验学校等设施,还有诊所、邮局、海关、银行和车站,是一个较为完善的小社会。园区绿化用地一直保持较大的空间预留,从可比性看,新竹的绿化用地和日本具有花园式园区的筑波科学城水平相近,并有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

 

 

登录后可以发布资讯、查看祥尽信息等
我要发布
点击发布资讯
x
园区世界小程序二维码
园区世界小程序
园区世界公众号二维码
园区世界公众号